一、主持人兼引言人(依姓名筆劃順序)
李隆獻(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)
學 歷: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
研究領域:經學、歷史學、敘事學、禮俗文化、現代小說
重要學術著作:- 《晉史蠡探: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》,臺北:花木蘭出版社,2011。
- 《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──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編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2。
- 〈從敘事學角度論《春秋》三《傳》中魯隱公的特殊形象〉,《東華漢學》第18期,2013。
- 〈宋元明清復仇與法律的互涉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45期,2014。
- 〈先秦敘史文獻「敘事」與「體式」隅論:以晉「欒氏之滅」為例〉,《臺大文史哲學報》第80期,2014。
胡維華(中華福音神學院牧師)
學 歷: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神學博士
研究領域: 希伯來聖經、古代閃語、古近東文明、古近東考古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路得記》,台灣聖經公會,2011。
- 《彌迦書、那鴻書》,天道,2012。
- 《創世記》,台灣聖經公會,2013。
- 其它文章散見於 Journal of Hebrew Scriptures、Toronto Journal of Theology、《華神期刊》、《華神院訊》、《建道學刊》、《聖經年刊》等。
高桂惠(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)
學 歷: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
研究領域:小說、詞、辭賦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追蹤躡跡: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5。
- 〈世道與末技:《三言》、《二拍》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25卷第1期,2007。
- 〈評 Judith T. Zeitlin, The Phanton Heroine: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-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3期,2008。
- 〈「物趣」與「物論」:《聊齋誌異》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〉,《淡江中文學報》第25期,2011。
- 〈《聊齋誌異》禮物書寫探析——細讀〈鳳仙〉與〈醜狐〉〉,《文化越界》第1卷第7期,2013。
康豹 Paul R. Katz(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)
學 歷: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
研究領域:中國宗教社會史,台灣宗教社會史,中國道教史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從地獄到仙境──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(康豹自選集)》,臺北: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9。
- 康豹著,吳光正、劉瑋譯,劉耳校:《多面相的神仙──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》,濟南:齊魯書社,2010。
- “An Unbreakable Thread?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”,《臺灣宗教研究》第11卷第2期,2012。
- “Repaying a Nuo Vow in Western Hunan – A Rite of Trans-Hybridity”,《臺灣人類學刊》第11卷第2期,2013。
-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(Waltham, MA: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, 2014).
張珣(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)
學 歷: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
研究領域:文化人類學、醫療人類學、宗教人類學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媽祖信仰的追尋:張珣自選集》,臺北:博陽出版社,2008。
- 《海洋民俗與信仰:媽祖與王爺》,西灣文庫第2輯第1冊,高雄:中山大學,2010。
- 〈媽祖石雕巨像化宗教象徵意涵的變遷〉,《海洋史研究》第4期,2012。
- 〈媽祖造像與標準化問題討論〉,《宗教人類學》第4輯,2013。
- 主編《漢人民眾宗教研究:田野與理論的結合》,臺北: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,2013。
許暉林(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)
學 歷: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文與文化系博士
研究領域:明清小說、文化史、城市研究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朝貢的想像:晚明日用類書「諸夷門」的異域論述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20卷第2期,2010。
- 〈歷史、屍體與鬼魂──讀話本小說〈楊思溫燕山逢故人〉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28卷第3期,2010。
- 〈延滯與替代:論《西遊補》的自我顛覆敘事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35期,2011。
- 〈評 Keith McMahon, Polygamy and Sublime Passion: Sexuality in China on the Verge of Modernity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30卷第2期,2012。
- 〈論《老殘遊記》中的身體隱喻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44期,2014。
- 〈「柔術」的旅行:一個傳統日本漢字語彙在中國的傳播與想像〉,《臺大東亞文化研究》第2期,2014。( 即將出版 )
- 〈物、感官與故國:論明遺民董說《非煙香法》〉,鄭文惠主編:《身體、國體、文體》(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學術專書與香港教育學院共同合作出版,即將出版)
劉瓊云(中研院文哲所助研究員)
學 歷: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
研究領域:明清文學、神魔小說、西遊故事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聖教與戲言:論世本《西遊記》中意義的遊戲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6 期,2010。
- 〈人、天、魔:《女仙外史》中的歷史缺憾與「她」界想像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8期,2011。
- 〈帝王還魂: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〉,《新史學》第23卷4期,2012。
- 〈妖魔、動物、精怪:《醒世姻緣傳》中的記惡書寫〉,《清華中文學報》第11期,2014。
- 〈天道、治術、商品:《忠經》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24卷第2期,2014。
鄭毓瑜(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)
學 歷: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
研究領域:中國文學批評、六朝美學、賦學研究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文本風景──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5。
- 《引譬連類──文學研究的關鍵詞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2012。
二、發表人(依姓名筆劃順序)
王崗(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語言文學文化系、宗教系副教授)
學 歷:芝加哥大學東亞系哲學博士
研究領域:明清神魔小說、明代道教、宗教與中國文學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浪漫情感與宗教精神——晚明文學與文化思潮》。香港:天地圖書公司,1999。
- 〈明代江南士紳精英與茅山全真道的興起〉,載趙衛東主編:《全真道研究》第2輯,濟南:齊魯書社,2011。
- The Ming Prince and Daoism: Institutional Patronage of an Elite (Oxford and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2012).
- The Ming Erotic Novella: Genre, Consumption, and Religiosity in Cultural Practice (Hong Kong: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, 2012).
- “Qiyunshan as a Replica of Wudangshan and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Ming Empire,”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42.1 (2014).
- “A Local Longmen Lineage in Late Ming-Early Qing Yunnan,” in Quanzhen Daoist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, 1500-2010, eds. Xun Liu and Vincent Goossaert (Berkeley: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, UC Berkeley, 2014).
吳真(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)
學 歷: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
研究領域:唐宋道教文學、中日祭祀演劇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民間神歌的女神敘事與功能——以粵西地區冼夫人神歌為例〉,《文學評論》第5期,2008。
- 〈華北地方社會中的全真道士:以華山法派賡續與公共廟宇經營為中心〉,《道教研究學報》第2期,2010。
- 〈招魂と施食:敦煌孟姜女物語における宗教救済〉,《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》第160冊,2011。
- 〈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學研究綜述〉,《武漢大學學報》第6期,2012。
- 《為神性加注: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2。
學 歷: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
研究領域:東亞宗教
重要學術著作:
- The Emergence of Daoism: Creation of Tradition (London: Routledge Press, 2012).
- “Religion of the Han and Six Dynasties,” in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hinese Religions, ed. Randall L. Nadeau (Oxford: Wiley Blackwell, 2012).
- “Imbibing the Universe: Methods of Ingesting the Five Sprouts,” Asian Medicine,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7 (2013).
- “Encounters in Mountains,” in Early Medieval China: A Sourcebook, eds. Wendy Swartz, Robert Ford Campany, Lu Yang, and Jessey Choo (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2013).
- “Birthing the Self: Metaphor and Transformation in Medieval Daoism,” in 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: Subject, Identity, and Body, eds. Jia Jinhua, Kang Xiaofei, and Yao Ping (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, 2014).
李奭學(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)
學 歷: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
研究領域:中外比較文學、宗教與文學的跨文學研究、現代文學、中國翻譯史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中國晚明與歐洲中世紀:明末耶穌會西洋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及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,2005。
- 《得意忘言︰翻譯、文學與文化評論》,北京︰三聯書店,2007。
- “The Art of Misreading: An Analysis of Jesuit Fable in Late-Ming China,” in Translating China, eds. Luo Xuanmin and He Yuanjian (Bridstol, UK: Multilingual Matters, 2009)
- 〈三面瑪利亞︰論高一志《聖母行實》裏的聖母奇跡故事的跨國流變及其意義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4 期,2009。
- 〈聖徒˙魔鬼˙懺悔︰高一志譯述《天主聖教聖人行實》初探〉,《道風︰基督教文化評論》第32期,2010。
李熾昌(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)
學 歷: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(希伯來聖經研究)
研究領域:希伯來聖經的社會─政治及宗教─文化處境、探究古代兩河流域及迦南
地之宗教文化對聖經的影響、近年發展之研究興趣包括跨文本閱讀、比
較經典詮釋及太平天國釋經等。
較經典詮釋及太平天國釋經等。
重要學術著作:
- 李熾昌、游斌著:《生命言說與社群認同:希伯來聖經五小卷研究》, 北京:中國社科院,2006。
- 李熾昌主編:《聖號論衡:晚清〈萬國公報〉基督教「聖號論」文獻匯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。
- “Cross-textual Hermeneutics and Identity in Multi-textual Asia,” in Christian Theology in Asia: Emerging Forms and Themes, ed. Sebastian C. H. Kim (New York 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8).
- “Depiction of the Devil and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: The Bible in the Taiping Trimetrical Classic,” in Text, Images, and Otherness in Children’s Bibles: What is in the Picture? eds. Caroline Vander Stichele and Hugh S. Pyper (Atlanta: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, 2012).
- “Cross Textual Hermeneutics in Asia,” in Asian Theology on the Way, Christianity, Culture and Context, ed. Peniel Jesudason Rufus Rajkumar (London: SPCK, 2012).
- “Between Polytheism and Monotheism: Translating the Biblical God in Con/textual Negotiation,” in Understanding God in the 21st Century, ed. Meng, Zhenhua (China: Vanguard Press, 2013).
- “Reading Iconoclastic Stipulations in Number 33:50-56 from the Pluralistic Religious Context of China,” in Leviticus and Numbers: Texts @ Contexts Series, eds. Athalya Brenner and Archie Lee (Minniapolis: Fortress Press, 2013).
李豐楙(政大宗教所講座暨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)
學 歷: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
研究領域:道教文學、道教文化、中國古典文學、中國現代文學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神化與變異:一個「常與非常」的文化思維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。
- 《仙境與游歷:神仙世界的想像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。
- 《憂與遊:六朝隋唐仙道文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。
- 〈陰騭與官箴:黎貴惇重編本《陰騭文註》的勸善思想〉,鍾彩鈞主編:《黎貴惇的學術與思想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2。
- 〈塗炭齋之後:道教民俗中首過儀式的扮犯表演〉,廖肇亨、李豐楙主編:《沈淪、懺悔與救度: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3。
- 〈道經之河:從四個道教實例發現容納與流變、淘汰與自淨的現象〉,康豹、劉淑芬主編:《信仰、實踐與文化調適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,2013。
胡曉真(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)
學 歷: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
研究領域:明清敘事文學、 明清婦女文學、清末民初文學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才女徹夜未眠──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3。
- 〈旅行、獵奇與考古──《滇黔土司婚禮記》中的禮學世界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29期,2006。
- 〈聲色西湖──「聲音」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〉,《中國文化》第25/26期,2007 。
- 〈杏壇與文壇──清末民初女性在傳統與現代抉擇情境下的教育與文學志業〉。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第15期,2007。
- 《新理想、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──清末民初上海「傳統派」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0。
夏維明 Meir Shahar(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)
學 歷: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
研究領域:中國宗教與大眾文學、中國佛教、密宗、印度神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
重要學術著作:
- The Shaolin Monastery: History,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(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’i Press, 2008).
- “The Legacy of the Tantric Angels”,康豹、劉淑芬主編:《信仰、實踐與文化調適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,2013。
- “Indian Mythology and the Chinese Imagination: Nezha, Nalakūbara, and Kṛṣṇa,” in India in the Chinese Imagination: Myth, Religion, and Thought, eds. John Kieschnick and Meir Shahar (Philadelphia: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, 2014).
- India in the Chinese Imagination: Myth, Religion, and Thought, Co-edited with John Kieschnick (Philadelphia: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, 2014).
- Oedipal God: The Chinese Nezha and his Indian Origins (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). (Forthcoming)
楊玉成(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)
學 歷: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
研究領域:詩學研究、明清文學與讀者研究、評點與印刷文化、明清文學中的疾病
與療癒
與療癒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小眾讀者──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19期,2001。
- 〈世界像一張畫──唐五代「如畫」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〉,《東華漢學》第 3期,2005。
- 〈後設詩歌: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〉,《淡江中文學報》第14期,2006年。
- 〈啟蒙與暴力:李卓吾與文學評點〉,收於《臺灣學術新視野──中國文學之部(2)》,臺北:五南出版社,2007。
- 〈聲口:明清之際文學評點的多音性〉(會議論文),2010。
- 〈詩與時:陶詩與中古時間詞語〉《東華漢學》第11期,2010。
廖肇亨(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)
學 歷: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
研究領域:近世東亞佛教文化史、東亞文化交流史、禪學史、古典文學理論
重要學術著作:
- 荒木見悟著,廖肇亨譯:《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》,臺北:聯經出版社,2006。
- 荒木見悟著,廖肇亨譯:《佛教與儒教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,2008。
- 《中邊‧詩禪‧夢戲: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》,臺北:允晨出版社,2008。
- 〈從「清涼聖境」到「金陵懷古」:從尚詩風習側探晚明清初華嚴學南方系之精神圖景〉,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7期,2010。
- 〈從「搜奇獵異」到「休明之化」──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29卷第2期,2011。
- 《忠義菩提: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》,臺北:中研院文哲所,2013。
劉苑如(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)
學 歷: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
研究領域:中國敘事文學、魏晉南北朝文化研究、宗教傳記與遊記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──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》,臺北: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10。
- 〈從品鑑到借鑑──葉德輝輯刻《山公啟事》與閱讀現象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8期,2011。
- 〈周穆王欲肆其心?──《穆天子傳》中的巡遊書寫與其事類隱喻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38期,2012。
- 〈神遇──論《律相感通錄》中前世今生的跨界書寫〉,《清華學報》新43卷第1期,2013。
- 〈天化與人化──葉德輝星命學的知識建構與時代性〉,《儒學與古典學評論》第2期,2013。
- 〈地獄版權:葉德輝印經因緣考〉,《清華中文學報》第11期,2014。
劉紹華(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)
學 歷:哥倫比亞大學社會醫學系人類學組博士
研究領域:人類學、醫療衛生、環境、全球化、現代性、性別
重要學術著作:
- Passage to Manhood: Youth Migration, Heroin,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(Stanford: 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, 2011).
- 〈中國麻風病治理的科學主義與政治儀式〉,《臺灣人類學刊》第11卷第1期,2013。
- 《我的涼山兄弟:毒品、愛滋與流動青年》,臺北:群學,2013。
劉瓊云(中研院文哲所助研究員)
學 歷: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
研究領域:明清文學、神魔小說、西遊故事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聖教與戲言:論世本《西遊記》中意義的遊戲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6 期,2010。
- 〈人、天、魔:《女仙外史》中的歷史缺憾與「她」界想像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第38期,2011。
- 〈帝王還魂: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〉,《新史學》第23卷4期,2012。
- 〈妖魔、動物、精怪:《醒世姻緣傳》中的記惡書寫〉,《清華中文學報》第11期,2014。
- 〈天道、治術、商品:《忠經》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》第24卷第2期,2014。
謝世維(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)
學 歷: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
研究領域:道教經典與文獻、佛教道教交涉研究、中國宗教研究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《天界之文: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2010。
- 《《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經》校箋》,臺北:政大出版社,2013。
- 《大梵彌羅: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2013。
簡齊儒(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)
學 歷: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
研究領域:民間文學、古典小說、民俗研究
重要學術著作:
- 〈宗教英雄的解構與重構——以唐代釋儀光聖傳為例〉,《文與哲》第22期,2013。
- 〈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——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〉,《成大中文學報》第42期,2013。
- 《民間風景:臺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》,臺北:里仁書局,2014。
三、影像觀點主講人
林瑋嬪(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)
學 歷: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
研究領域:親屬人類學、宗教人類學、台灣漢人研究
重要學術著作:
- “Boiling Oil to Purify Houses: A Dialogue between Religious Studies and Anthropology,” in Exorcism in Daoism: A Berlin Symposium, ed. Florian Reiter (Wiesbaden, Germany: Harrassowitz Verlag, 2011).
- 〈人類学と道教研究の対話──台湾における除穢儀式の事例から〉,《社会学雑誌》第29期,2012。
- 〈漢人親屬概念重探:臺灣農村的例子〉,首藤明和等人主編:《中日家族研究》,杭州:浙江大學出版社,2013。
- “Virtual Recentralization: Pilgrimage as Social Imaginary in the Demilitarized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,”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56 (1) (2014).
-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: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 (Cambridge, MA.: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). (出版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