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重點計劃「苦、劫、惡、魔: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試煉書寫」,自2012年起開始執行,持續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索中國文學與宗教傳統 中 的 試煉 主題。2012年 8 月「透視苦難:概念與表述」學術座談會,檢視苦難經歷與苦行實踐如何被 納入 宗教試煉的 概念和 論述中。2013 年 1月「試煉與苦難:中國宗教與文學的對話」 國際 學術 研討會,透過跨領域的討論,進一 步探究試煉與苦難 主題在文學作品和特定的歷 史、宗教語境中,如何被闡釋及理解。 2013 年 10 月「太平天國/戰爭人間:敘述與詮釋」學術座談會,為持續開展可能的思考面向,我們設計將會議主 題聚焦 於一特定 歷史 事件——太平天國,從文學、歷史、人類學的 向度 共同檢視 這場 動亂下的政治、宗教與個人。
延續上述關懷,我們計劃於 2014 年 10 月30 - 31日舉辦「戰爭隱喻:衝突、書寫、生命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將試煉置於戰爭的視域之下審視、思索。在此,我們對「戰爭」的概念採取廣義的界定,橫貫歷史現實與修辭隱喻,涵蓋政治、思想、族群、文化以及心理等各層面之衝突;形式上,則可包含武力交戰、論辯、抗爭、內在修煉、善惡搏鬥、生存 的 掙扎等 多重 可能。戰爭不離衝突:各方的立場、爭論的焦點、攻防的策略,暴力的介入,身心的痛楚,皆是分析理解衝突的重要切入點。而衝突的產生、惡化、和解,乃至戰爭過後的身心療癒,則無法脫離廣義的書寫(包含文字、口述紀錄、圖像、影像)作為其重要媒介。思想上的衝突如何被感覺、認知,並透過不同表述媒介表現?言語、意象層次的爭論如何影響實際暴力的發生?戰爭的現實和隱喻又如何轉化為「象徵性的實在」 (symbolic reality)?在宗教文化的實際運作與宗教書寫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而倘若我們同意,文學是求生的藝術,是戰亂倖存者面對危機,記憶死者,處理創傷,掙扎生活的重要憑依,則文學在不同個案中如何作用?最後,衝突如何可能得到調和趨向和平?在衝突所帶來的困頓和危機之中,個人或群體如何調和現狀,轉化處境,發揮生存的潛力和重建的力量?
上述各子議題關聯人文學科中的不同專業,其背後共同的關懷,則仍以人為主體:人群的各方需要如何引發衝突?衝突的環境之下,個人與群體如何回應?透過戰爭及其隱喻,我們希望聚焦於衝突和書寫之間多層次的關係,持續開展苦難與試煉議題。同時,我們也希望能透過與會者跨領域的研究和對話,聯結不同專業視角下觀察到的個人與群體作為,強化聯繫人文學術與生命關懷。